
朗读
亲爱的同学们:
你们好!祝贺你们通过了人生中的第一场大考,即将开启崭新的篇章。十几年来,在家庭和学校的精心呵护下,你们努力学习,锻炼本领,在人生的道路上步步登高。有的也许选择步入社会尽早就业,有的也许选择走进高校继续深造……然而,不谙世事的你们可能还缺乏一项技能,这项技能可能关系到未来的就业、婚姻、家庭。那么,就让我们一起来上暑假前的最后一堂安全课吧。
你们肯定都听说过艾滋病吧?是不是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?
其实我省每年新报告学生艾滋病病例有100余例,而高考结束后的暑假是学生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多发时期,存在极大的艾滋病感染风险。虽然艾滋病正在向我们普通人群靠近,但我们也不需要害怕,正确认识艾滋病,掌握防治技能,完全可以预防。
一起来看看小艾的故事。
案例:小艾是一名高三毕业生,熬过了寒窗苦读的岁月后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。漫长的暑假像软绵绵的棉花糖一样令人心中甜蜜又安逸,上网刷视频、论坛嗨聊、开黑吃鸡、三餐颠倒……简直不要太爽。某一天下午,小艾在某交友软件搜索附近的人约见了一拍即合的网友A哥,对方又是请他吃大餐,又是陪他打游戏,最后约到高档酒店开了房。也许是酒精的作用,又或许是被下了迷药,小艾和A哥当晚发生了一夜情。
结局甲:事后第二天,小艾不敢告诉家里人,一个人度过了恐慌难眠的一周后,小艾鼓起勇气来到疾控中心咨询,当天检测阴性,但是一个月后复查感染了艾滋病。
结局乙:事后第二天,小艾主动打了疾控中心咨询电话,在医生的建议下由家人陪同到定点医院体检并服用了阻断药,一个月和三个月后复查结果均为阴性。
如果你是小艾,会选择哪项?再想想看,小艾还应该怎么做来避免感染艾滋病呢?答案就在下文中。
一、警惕性传播
浙江省15-19岁青年学生艾滋病病例主要通过性接触感染,其中通过男性同性性行为是最主要的方式。男性同性性行为具有很大的感染艾滋病风险,多性伴或没有安全套保护的性行为是感染艾滋病、性病的高危行为。
二、切勿心存侥幸
艾滋病感染者没有特殊外表和症状,因此不能从外貌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艾滋病,与外表健康的人发生性关系有可能感染艾滋病。
三、日常接触不传播
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共同学习、一般生活接触(共同进餐、拥抱、握手、礼节性接吻、游泳;共用马桶、浴盆、衣服、被褥、钞票;咳嗽、打喷嚏)和蚊虫叮咬传播。
四、积极预防
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艾滋病,也没有药物治愈艾滋病。青少年通过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案例并不鲜见,不要过早发生性行为和做好自身防护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。
五、自我检测
疾控中心、校医院、高校自检试剂领取机等均可提供HIV自检试剂盒。一旦发生艾滋病暴露行为,应积极寻求咨询检测,必要时服用阻断药。
以下三条防艾箴言 请务必牢记在心
一、交友需谨慎
谨慎交友,尽量少去KTV、酒吧、迪厅等治安复杂的场所,远离新型毒品及助兴物质。有一些新型毒品会以糖豆、奶茶、可乐及电子烟的形式呈现,须仔细辨别。中学生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与校外年长者性接触,男生和女生都需要加强性安全防范意识,不仅要小心网络陌生交友,也要警惕来自熟人的过分热情,不要随意接受金钱和礼物,也不要随意与其独处。
二、安全要牢记
尽量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,如果要发生性行为,请务必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(所谓的全程指的是在阴茎接触阴道、肛门或者口腔之前,就要戴上安全套)。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可以预防艾滋病,还可以避孕,以及预防其他性传播疾病。
三、阻断很重要
如果还是不慎发生了高危行为,请尽早(72小时内)去当地定点医院购买阻断药,需连续服用28天并定期检测HIV以明确感染状况。阻断药只能预防感染艾滋病,针对其他性病仍需按医嘱检测治疗。
目前虽然无法治愈艾滋病,也没有有效的疫苗,但它是一种可以通过行为的改变来预防的疾病。懂得拒绝诱惑,懂得克制欲望,懂得保护自我,不仅可以避免感染艾滋病,也是为自己的健康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