朗读
1.耳穴埋豆
耳穴联系耳部表皮穴位与人体经络,刺激耳穴可通过多种途径刺激和调节神经、体液和组织。耳为“宗脉之所聚”,耳穴中有许多与肺、咽喉、器官等穴位,通过磁珠刺激这些穴位能达到宣肺解表、清热利咽、疏风通窍,有助于缓解发热、咽痛、鼻塞流涕的症状。
2.放血疗法
放血疗法,又称为刺络放血疗法。少商穴、商阳穴放血具有清肺利咽止痛等功效。耳尖穴具有抗炎的功效,多用于发热等症状。

3.灸法
通过灸火的热力作用以及药物本身的疗效,并经经络传输,达到通络行气、举陷升阳、散寒温经、固脱扶阳和泄热拔毒等作用,较多研究也通过艾灸来降温。
通过在合谷、大椎、曲池等穴位用艾条温灸,证明对外感发热的降温有效,研究证明体温较高者效果越佳;通过在涌泉穴上使用艾条悬灸,运用引火下行原理较好地控制了风热感冒引起的高热。
4.穴位贴敷
通过将中药调成糊状,贴于大椎、天突、膏肓、肺俞等穴位达到化痰止咳、宣肺解表等功效。
5.刮痧、拔罐
通过刮痧、拔罐于大椎、膀胱经等穴,排除体内寒湿,促进气血流畅,达到清热解表的效果。
6.食疗方:益气健脾粥
配方:山药20g,党参10g,绿豆20g,山楂10g,乌梅20g,莲子20g,白扁豆10g,梗米60g。
制法:将山药、党参、绿豆、山楂、乌梅、莲子洗净入砂锅,加适量冷水浸泡30分钟;粳米淘洗干净,放入砂锅内,加水适量,用大火烧沸,用小火燃煮至热即可。
功能:益气升阳,固表止汗
适用于:脾胃虚弱,易反复感冒、疲倦乏力人群。
提醒:当您出现发热、咽痛、咳嗽、乏力等症状加重时,请戴好口罩后立即前往医院就诊。根据临床辨证或是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中医适宜技术。
稿件来源:金华市中医医院 作者:陈佳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