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工了,如何科学地“摸鱼”?

日期:2025-04-28 10:05:09 来源:​金华市卫生健康委 浏览量:​
分享:
     

朗读

假期刚过,许多打工人还没从悠闲的假期模式中切换回来,面对紧张的工作节奏,纷纷表示“水土不服”。于是,“摸鱼”一词又双叒叕火了!打工人一边在工位上“兢兢业业”,一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各种“摸鱼”小技巧,仿佛在完成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。但你知道吗?其实你的大脑比你更爱“摸鱼”,一起来学一学如何健康科学地“摸鱼”吧~

大脑“摸鱼”是本能

想象一下,你的大脑就像一台高性能电脑,时刻处理着海量信息。但再强大的电脑也需要休息,大脑也不例外。当我们长时间专注于某项任务时,大脑中负责注意力的前额叶皮层就会“喊累”,这时,大脑就会自动开启“省电模式”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走神”或“摸鱼”。

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默认模式网络”(Default Mode Network,简称DMN)。当我们发呆、做白日梦或者“摸鱼”时,DMN就会活跃起来,它就像大脑的“后台程序”,帮助我们在无意识状态下整理信息、激发创造力,甚至进行自我反思。所以很多时候,爱工作的我们不自觉地出现“摸鱼”行为,其实是大脑在“偷偷充电”,为接下来的工作积蓄能量。

“摸鱼”也有坑

虽然“摸鱼”是大脑的本能需求,但“摸鱼”方式不对,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,还会让你陷入拖延和焦虑的恶性循环。

无效“摸鱼”

刷短视频、逛社交媒体……这些看似轻松的“摸鱼”方式,其实会让你的大脑更加疲惫。因为它们需要你不断切换注意力,反而加重了大脑的认知负荷。

过度“摸鱼”

在工作岗位上,长期处于“摸鱼”状态,会削弱个人的自我效能感,当个体习惯性选择轻松而非挑战性任务,会逐渐怀疑自身能力,担心无法胜任更具难度的工作,甚至在面对正常工作任务时也感到压力巨大,陷入“想做好却害怕做不好”的内耗状态。

消极“摸鱼”

若个体将“摸鱼”视为躲避责任和压力的手段,则易养成一种以逃避为核心的工作态度。“摸鱼”行为往往伴随着频繁的任务切换和注意力分散,碎片化的信息摄入方式会损害个体的专注力,使其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于单一任务。

解锁“摸鱼”新姿势

其实“摸鱼”并不可怕,关键是要学会科学地“摸鱼”,可以利用微休息来代替无效、过度、消极“摸鱼”的行为,让“摸鱼”成为你工作和生活中的调味剂,而不是绊脚石。

对此,精神科五病区刘守青医生分享了一些健康高效的“摸鱼”技巧:

1.发呆放空

给大脑一段完全放空的时间,让它自由地整理信息,也可以尝试听轻音乐,帮助放松大脑,缓解压力。

2.简单运动

起身活动一下,做做拉伸,或者去茶水间倒杯水,都能有效缓解大脑疲劳。

3.适度与同事闲聊

与同事聊聊天,分享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,也能帮助你放松心情。

总而言之, 采取一些健康高效的“摸鱼”方式并非浪费时间,因为通过科学合理的微休息,我们可以有效缓解疲劳、提升专注力和创造力,从而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,实现更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状态。

稿件来源:金华市第二医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