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朗读
气温的升骤,气压的波动,湿度的变化,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心脑血管健康。研究表明,气温每升高1℃,心血管整体风险增加6%,冠心病风险增加7%,脑卒中风险增加3%。人的血管也会根据环境的温度自动调节,冷热刺激也会导致血管“热胀冷缩”,特别是老年人血管弹性差,如果还伴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,就更容易诱发脑卒中。
对于卒中患者来说,时间就是大脑,时间就是生命,快速识别脑卒中,发生卒中后4.5小时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的黄金期。要知道,“正常的脑组织在缺血后很快就可出现不可逆变化,每延迟1分钟,就会丧失190万神经细胞。”因此,早发现、早就医是治疗的关键。但是,真正能做到及时就医的患者不足30%,大多数人到医院时,已经错过了最佳时间,造成了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。市民熊先生发生中风十余小时,入院时熊先生右侧肢体的力气还在慢慢下降,虽然经过治疗,熊先生还是留下了后遗症,右侧肢体活动不利。
高危人群五大建议:
1.合理膳食,均衡营养
春季饮食宜清淡,多吃新鲜蔬菜水果,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,如柑橘、草莓、菠菜等,它们有助于增强血管弹性,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。同时,减少高盐、高脂、高糖食物的摄入,避免血液粘稠度增加。
2.适量运动,增强体质
随着天气转暖,户外活动增多,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可练习八段锦、五禽戏、太极拳等传统功法,可以提高心肺功能,促进血液循环,减少脑梗死的发生风险。运动前做好热身,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。
3.保持良好作息,做好“春捂”
春季昼夜温差大,采用“洋葱式”穿衣法,及时增减衣物,重点保护头颈部、足部,将室内外温差控制在8度左右。保证充足睡眠,有助于调节血压,减少心血管系统的压力。
4.情绪管理,控制血压
春季易情绪波动,保持乐观的心态,可以通过阅读、冥想、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,避免因情绪波动过大诱发脑血管疾病。对于高血压患者,需要每日监测血压,一旦血压过高或过低时要及时遵医嘱调整药物。
5.定期体检,早发现早治疗
对于身患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,定期进行健康体检,监测血压、血糖、血脂等指标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严格遵嘱服用药物,是预防脑梗死的关键。
每个季节的变换,都是对生命力的一次新的考验,也是对健康智慧的一次新的启迪。因此,我们不仅要感知自然界的节奏,更要掌握健康之道,以预防为策略,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,共同迈向一个更加健康、快乐的生活,别让您的心脑血管与气温一起“跳舞”。
【特别声明】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
稿件来源:金华市中医医院 作者:陈佳岭 周琳